早在周朝時,秦靈公就在吳山之陽設上疇祭黃帝,設下疇祭炎帝。秦并天下后,秦始皇在此封禪;漢代以吳山為神,先后有6位皇帝共23次來此祭祀封禪,漢武帝13次來此祭祀。隋文帝于開皇十四年(594)詔立西鎮祠,十六年(596)敕造吳山神廟。唐代之后更以吳山“興云致雨,普濟群方”而累有褒封。據史載描寫吳山的詩歌達200余首,有唐至清碑碣130余通,故素有“小碑林”稱。但這些碑碣在“文革”中被毀棄。昔日“鴻蒙寶氣”、“五峰挺秀”、“晴巖飛雨”之摩崖刻石,今依稀可辨。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)康熙帝欽頒御筆“五峰挺秀”嘉譽金匾一面,使其名揚天下。乾隆《敕修陜西通志》將華山、吳山作為陜西名山繪圖列于卷首,享有“二華同高,五峰挺秀”之美稱。
吳山既有北國山勢之雄,又兼南國山色之秀,這里歷史文化深厚,自然景觀豐富,尤其是五峰挺秀(鎮西峰、大賢峰、靈應峰、會仙峰、望輦峰)、吳山云海、吳山自然、天地奧區、睛巖飛雨以及“五湫”(真人湫、大五湫、雷神湫、玉皇湫、西鎮靈湫)、“四洞”(真人洞、玉皇洞、雷神洞、餐霞洞)、“二錦屏”(大錦屏、小錦屏)等風景名勝。大賢峰為群峰之首,其名源于“凝峭插天,秀拔突起,有儼然拱肅之狀”。靈應峰如斧劈削,峰下有泓汩汩流淌的清泉,美稱“西鎮靈湫”。吳山已開辟吳山景區、官村峽景區、方山景區、旋瓦山景區,景點100多個。
吳山為陜西省第二名山,與華山并稱“二華”。山勢雄偉,奇峰插天,風景秀麗,歷史悠久,自然資源豐富,人文景觀獨特,自古就被歷代帝王視為鎮國靖朝之靈山,為封疆大吏、州府縣衙、文人墨客、士庶萬民游覽朝覲之圣地。吳山的山、水、林、廟、崖、洞、湫、巢、云霧及日出融為一體,天姿百態,無奇不有。形成了集華山之險,泰山之雄,黃山之奇,青城之幽于一體的天下奇觀。不僅以奇險、雄偉、挺拔、俊秀而著稱,而且具有南險、北奇、東秀、西幽之特點。
吳山不僅是炎黃分支吳人生息、繁衍、興起發展聚遷之地,而且是中華民族最早得名稱岳的古鎮山,“岳峙西方造化功”,十七座峻峭直插云天,峰峰各異。五大峰并峙宛如芙蓉,無峰不險,無峰不秀。自然景觀巍巍秀麗,人文景觀蕓蕓薈萃,大自然的杰作與人類文明相結合,使得吳山勝地氣象萬千,如詩如畫。
吳山不僅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,而且森林植被茂盛。有個類植物830余種,其中喬木樹種350多種,藥用植物370多種,各類野生動物300余種,森林覆蓋率95%以上……茂盛的植被不僅構成了吳山良好的生態環境,而且成為景區奇觀。
吳山旅游風景名勝區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,把人文與自然有機結合起來,大力發展具有“匪氣”特點的旅游文化、田園采風、休閑度假、山谷生態旅游觀光等特色項目。讓游客在欣賞大自然美的同時有所收獲,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。
新街鎮 1949年設縣功區新街鄉,1959年為縣功公社新街管理區,1961年設公社,1984年改鄉。位于縣境西北部山區,距縣城51公里。面積205平方公里,人口1.6萬。新(街)八(渡)、縣(功)新(街)公路通達。轄東溝門、柳巷、史有灣、新街、郝家莊、邱家山、廟川、核桃園、老莊、菜園、官村、姚兒溝12個村委會。主產小麥、玉米,為縣糧食主產地之一。盛產核桃、栗子。森林…… 詳細+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