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風城隍廟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(1370年),占地13畝,有古建筑18座,整個建筑置于南低北高的夯土臺基之上,南北高差13米。布局對稱寬敞,主要建筑物放置在中軸線上,附屬建筑在左右兩側,全院為三進四合頭院落,從山門殿開始,依次有古東西碑廊、牌坊東西廂房、鐘、鼓樓、八卦亭、東西廊房、東西耳房、獻殿、正殿、后殿、寢殿。其中以戲樓、木牌樓和正殿保存最為完好。
戲樓始建于明崇禎六年(1633年),現存建筑為清代重修,占地面積102平方米,坐南朝北,磚木結構,面闊三間,進深二間,歇山灰瓦頂,鏤空花草紋脊,五架梁,中有通天柱,前檐施斗拱,柱頭有雕花,出象鼻昂,工藝精致。
木牌樓初建于明末,清順治十一年因地震損毀,現存木牌樓系清代在原址上仿原石牌坊結構重建,其結構為四柱三間三樓式,通面寬11.3米,鏤空花脊,歇山灰瓦頂,檐下施斗拱與彩繪,樓兩側筑硬山磚墻。牌坊正額上有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文“萬姓瞻依”四字。鐘、鼓樓東西對稱,形制相同,為重檐亭臺式,歇山式灰瓦頂,脊上鏤空花草為飾,檐下斗拱上有后來新作的油漆彩繪。
正殿為城煌廟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,始建于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嘉靖三十年(1551年)原殿失火后重建,占地面積27坪方米,坐北朝南,磚木結構,面闊五間,進深四間,單檐歇山頂式,綠琉璃瓦頂,鏤空花草龍紋脊,有正吻,七架梁,檐柱和屋柱上均飾斗拱,外檐斗拱施油漆彩繪,內檐斗拱為原木質本色。
除上述城煌廟古建外,扶風縣博物館現有青銅、陶、瓷、鐵、金、銀、玉、石、骨、雜等各類藏品10682件。近年來,利用館藏文物舉辦了“扶風部分西周墓葬窖藏出土的青銅器展”和“扶風出土的歷代銅鏡陳列”等多個展覽。